盖坤对她的家族有恩,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延为上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特训中的殷色可,以及她眼中对那些阴狠毒辣的杀人技所流露出的深深厌恶与无可奈何。
盖坤忽然向家主提出想将这个女孩带走。
殷色可的族人起先略感尴尬,大概是因为盖坤一直单身,他们难免想歪。
不过以盖坤对他们家族的恩情,开口讨要一两名偏房女眷是不会遭到拒绝的。
盖坤只是单纯地不希望这名内心如外表一般纯净的小丫头沦为杀人的工具,
他教授殷色可檀宗正宗的武学,又请苏七弦兄妹教她礼仪女红,将她儿时所受的那些极端教育逐渐抹去。
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轻易抹去的,有许多东西早就与殷色可融为了一体。
比如说细剑凝眉,会饮血的凶剑,
它是在殷色可出生的当天开始铸造,在她周岁时才完成的。
这柄剑就是殷色可最大的秘密。
盖坤对殷色可有如再生父母,可是元凶在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招杀死了师傅,
现在,他又要杀死另外一个她所在乎的男人!
这不可以!
她的心中在呐喊:
就算拼了去死!
我!殷色可!
也不能让我在乎的人受到伤害!
我!只想做一个像他一样傻的人。
凝眉剑的剑镗如海棠花一般绽放,
海棠的茎是有刺的,几根花蕊样的刺从剑镗里伸了出来,刺破了凝脂皓腕。
殷色可手攥得越紧,便会有越多的尖刺探出。
在她偷袭刘承武的时候,就用到了十三根刺,
而现在,她已经将剑镗中的一百零八根刺全部解放。
越晚释放的尖刺行程越长,如触手一般沿着光洁如玉的小臂向上攀爬,找准自己的位置,准确地一口叮了下去。
一百零八根金属丝在她的小臂上缠出一个神秘的图腾,
随着血液的溢出,仿佛绘出了一幅跃动的火焰图案。
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力量与速度的提升,没有捷径,无外乎药物辅助,或激发内部分泌。
这一百零八根刺里,都涂抹有从麻黄中提炼出的精华,能让人快速兴奋。
而刺入的穴位也有加快心率,促进血液流动和肾上腺素的急速分泌之功效。
这种秘法如果控制在十三针以下,偶尔使用基本无害。
但若一旦将一百零八根刺一起唤醒,就会给机体带来巨大负担,持续时间过长的话,轻则造成不可逆的脏器损伤,重则有猝死之虞。
这种秘法传自上古祝融氏,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叫做——
天魔解体!
》》》》》敲黑板时间《《《《《
宗罗云这个人物呢,在原本的故事大纲里是没有的。只是最近在看某著名综艺,忽然就想起了乘风破浪的原典。主人公宗悫的生活年代和本书故事年代很接近,而且与本作中薛安都,元凶刘劭等等人物都有交集,于是笔者一时起意,就把他儿子拉进故事里来了。既然拉了进来,这个人物总要用尽才是,笔者也尽量不让他跑个龙套就走。
瓠采亭是有身份的人物,她的身份已经亮出一半了,但仍没有完全明牌。殷色可也是有身份的,关于她的身份暗示,其实已经相当充分了,书写到这里,大概已经铺垫过四五次了吧。只是现在想读懂她的身份,是需要许多历史常识帮助的。能破译者,皆达人。整个小说的架构不是单线爽文,从二女相遇开始,后面有许多情节都还没有完全破译,是遗留了疑点的。这篇文章里有很多前期没什么存在感的人物,在历史事实的支持下忽然蜕变为反派boss,但这些现象在前回章节都存有铺垫。我真心地希望有一小部分朋友,能够发掘出这些疑点,在全书完结以后,回过头来再品一遍。究竟是谁制造了吕府惨案,谁才是杀死木兰将军的凶手,兰若寺里的终极内鬼是谁……不行,不能再说了,否则就成剧透了……接下来我们要讲本节真正的知识点,关于镔铁。
镔铁在本作中随萨摩耶折袖出现,他的配剑为一把镔铁剑。之前有介绍过,突厥先祖本为铸剑人。镔铁这个词汇在《魏书》,《北史》中率先出现,指代了波斯,罽宾,康国这些西域地区的某种带花纹的精锻铁。同时,契丹的语源与辽国国宝也是镔铁。本作曾经暗示天下铸造第二人徐太太在东北搞镔铁。那么镔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各大百科(这次不只是国内了,包括维基),镔铁,花纹钢,坩埚钢,乌兹钢,大马士革钢,都傻傻分不清楚,语焉不详。想要讲清楚真的有那么难吗?
关于那些没有灵魂的讲解我就不重复了,既然今天各位读者来到这里,就可以听到专业的,深入浅出的解析,让你对这些名词再无疑惑。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基本概念,钢,是含炭的精练铁。炭含量越低越软,越容易塑性,炭含量越高硬度越高同时也越脆。碳含量一旦超过2%,那就变成了铸铁,硬度虽高,但很难锻形,很少用于金属兵器打制。除去其他稀有金属配比,含碳量1.5~2%的高碳钢,就属于兵器铸造的上好钢材。
大马士革刀(钢)闻名天下,这种工艺在18世纪已经彻底失传。现代的所谓“大马士革刀”仿制品采用生熟铁多层锻打生成花纹和高硬度,在1973年由williamf.moran重现此工艺,事实上采用的是中国汉朝出现,经南北朝时期綦毋怀文改良后广泛使用的灌钢法。
灌钢法的原理说得通俗一些就类似钢筋混凝土,利用生铁(铸铁)的硬度和熟铁的可塑性混合,提高综合性能。因为是将两种不同物性的钢料混合打造炼化,所以表面会呈现出斑驳的花纹。
古代大马士革钢的花纹产生原理也类似,中亚这种铸造技术是从古印度引进的,也就是乌兹钢技术。按照主流说法,乌兹钢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最早见于今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度邦。无论在时间还是地点上都与盘越国(潘地亚)高度重合。西方根据波斯史的记载,将乌兹钢的原始产地溯源于斯。根据前文知识点,我们知道公元前六世纪的南印度人属于泛越人文化圈。乌兹钢技术,既土法坩埚窑炼钢技术,这个技术在中国也是由越人率先掌握的。在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时期,越人铸剑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土法坩埚能够达到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
当然,大马士革刀成名于十二世纪,那时候的冶铁比印度乌兹钢时期和越人铸剑肯定已经有了许多细处的改良。确实有一些实物大马士革刀流传了下来。经过现代微观分析,大马士革钢的微观结构是由白铸铁和奥氏体两部分混合而成的。奥氏体是高碳钢冷却时形成的结晶,有利塑性。说道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种钢是土法炼制的夹生钢。其优良性能的产生原理和灌钢法相同,但是这需要在炼钢时利用土法炉温的不均匀性一次完成生熟铁炼化,对于火候的把握尤为重要,这通常只能靠工匠的经验了。
我们现代通常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归因为精益求精,这仅仅是现代工业的工匠精神。而在古代,工匠精神真正的体现就是缺陷管理。
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古代工艺无法被现代工业复制,为什么?工匠精神根本理念的差异就是原因。现代工业不教你如何做“缺陷产品”,不教你如何控制“夹生饭”。而有些古代工艺偏偏就是缺陷产物,比如著名的曜变天目碗。
曾经有一名学者在大马士革刀的渗碳中找到了类似炭纳米管的结构,于是就开始了一波神吹。其实,炭纳米管,是气态烃在1200摄氏度左右沉积时产生的微观结构。古代坩埚钢的炉温就是1200摄氏度。相反,现代的高炉温度远远比这个高,自然不会残留这类结晶。这不是古代工艺神奇,懂得有目的的控制,而是客观条件恰好满足。
除了工艺的客观限制以及缺陷控制,原料也是制约古代工艺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冶铁业长期不能代替冶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铁矿绝大多数都是贫矿。古代许多著名冶铁产区并不一定是领先在技术上,也有很多原因在矿石的品质上。比如说,被印度人捧上天的古印度铸造奇迹,不锈的阿育王柱,经过现代金相分析,只不过是含磷量较高而已。大马士革钢也含,磷,锰。磷在炼钢中有一个特性,它可以帮助形成更大的奥氏体晶体,有助提高韧性。
中国镔铁出东北,契丹龙兴之地。东北至今仍是中国四大铁矿矿区之一,虽然那里的铁矿比较贫,但是矿石中含有磷,锰,应该属于比较容易煮出夹生饭的矿脉。
所以,灌钢,花纹钢,现代仿制大马士革钢都属于生熟混拌饭。而古代大马士革钢,乌兹钢都是土法坩埚钢的一种,属于天然夹生饭,并不是什么高级工艺。要煮这样的夹生饭,矿石选择,工匠经验缺一不可,因此,这种工艺亡了。镔铁,指的就是这种夹生钢,这种钢在中国并非都是舶来品,在东北地区一直都有产出。
古代的那些名刀,无论你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比不过现代刀剑。硬度指标列出来,不需要你夸到天上去。只不过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古代,一旦有某一地区的刀剑质量获得批量性提升,立刻就会产生鹤立鸡群的效果,所传佳话,难免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