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通的光源结构不同,量子纠缠光源中所要应用的光源结构,是非常精密的。
但就是这精密的光源结构,却需要消耗非常大的精力去设计。
王相武实验组中的核心成员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这这上面。
而通过这些天的耳濡目染。
徐佑的进步也是非常的快。
从一开始对这些知识的一片空白。
到逐渐开始掌握,最后甚至还能提出一些不错的个人想法。
终于,在大家多日的努力下,新光源结构的设计完成了。
而有了菁华费清实验室的支持,微纳材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完成了光源结构的加工之后,新一阶段的实验正式开启了。
这一次的实验过程,依然没有那么的顺风顺水。
首先大家遇到的一个难点,就是腔模与量子点之间的对准问题。
因为微柱对劈断的腔模,需要分别对准量子点的激子线和双激子线。
这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好在,通过多次的实验后,还是得到了很少一部分的理想数据。
“在理想状况下,收集效率相比之前还是有很大提升的,最高可以达到12%左右。”
在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实验之后,实验组得到了新的实验数据统计。
虽然相比上一次实验,这一次算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实验了。
但客观的说,这样的结果,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因为实验操作过程难度很大,让光子的收集效率,处于一个波动较大的情况之中。
这样的方式,实用化的意义是并不大的。
也只能说,是一项勉强可以交差的研究成果而已。
身为这个项目的领头人,王相武自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结果。
“这样,再尝试一下其他的微纳结构材料,看看能不能有更理想的效果。”
在这之后,实验组也分别尝试纳米线、微透镜等其他微纳结构材料。
但可惜的是,都没有得到特别理想的实验现象。
其他的微纳结构材料,虽然有些在对光子的收集效率上,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但因为它们缺少明显的腔增强效应,对于光子对的纠缠保真度,以及不可区分性的提升都非常有限。
而且,反而可能由于表面缺陷电荷的影响,从而降低光源的品质。
所有这些现有的光源结构结构,在总体上都尚不能达到实用化的要求。
在多次努力尝试,也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结果之后。
王相武也只能无奈的决定,先把这个项目放一放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课题研究,也算取得了初步的突破了。这个课题我们先放一放,继续其他课题的研究吧。如果对这个课题还有什么好的想法,我们再考虑重启项目。”
虽然在王相武心中,对于这个关乎华夏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项目非常重视。
但面对现实结果,王相武也只能做出最理智的选择。
毕竟,不能因为这样的一个到达瓶颈的项目,而让实验室其他的所有项目,都陷入到停滞的状态。
但徐佑却没有因为这些而感到灰心。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和思考。
徐佑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已经达到颇为不俗的水准。
而关于如何实现实用化的量子纠缠光源。
徐佑也有了很多的设想。
只是,目前为止,徐佑脑海中的相关各种知识链条,数量尚且不够,且无法很好的联系到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