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下旬以后,叛军停止了向西的攻势,安禄山在洛阳谋求称帝。高仙芝率兵退入了潼关,李隆基连下数道圣旨斥责训问东征军惨败原因,高仙芝连忙上表陈述。
边令诚因担心这场惨败影响到自己的晋升之途,又因与高仙芝的矛盾加剧,遂抢先向长安的皇帝上表,说高仙芝丢弃陕郡退回潼关,将数百里之地拱手让给叛军,又盗减给予军士的粮赐。
真实的情况是东征军在武牢关惨败之后,退回陕郡无险可守,军中粮草又出现短缺,撤回潼关积蓄力量才是明智之举。
李隆基收到边令诚的奏报之后勃然大怒,即使有高仙芝的申诉上表在后,也先入为主认为高仙芝大罪,给边令诚下了敇令,命他到军中斩杀高仙芝。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潼关地区下起了小雪,纷飞的雪花如同柳絮飘在女墙后站岗士兵的肩头上。
边令诚身披斗篷手持敇书,领着刀斧手来到潼关城楼议事厅内,面对坐在玄豹屏风前的高仙芝堆起笑容说道:“高元帅,陛下有敇旨给你。”
高仙芝连忙起身跪地接旨,边令诚拉开敇旨黄绸,高声念道:“门下!高仙芝枉负圣恩,先败于武牢,后弃陕郡数百里,今又贪墨将士粮赐,使军心涣散。朕往日待你何等恩厚,赐官加爵赏赐万金,你就是这样回报朕的?念在你我君臣一场,只降罪你一人,敇书到日,即刻问斩以安军心。”
边令诚合上敇书,即对左右下令道:“将高仙芝押至城头上,斩首!”
高仙芝惊怒地抬起头来,高声说道:“我遇敌战败而退,死是应该的。今上有天,下有地,说我盗减军士粮赐,纯粹是诬陷!”
边令诚冷然发笑:“这是陛下的敇书,上面写的是陛下的意思,你说陛下诬陷了你?左右!推出去斩了!”
李承光等部将进入厅中,见状连忙向边令诚跪地求情:“边监军!临阵斩杀大将乃是兵家之大忌,还请监军上表陛下求情,让高元帅待罪立功!”
边令诚哪里肯听,高抬起下巴傲然坐在帅位上,挥手说道:“高仙芝罪不容赦,岂容尔等求情!推出去斩!”
高仙芝被刀斧手押出议事厅,门外聚集了一堆将校兵士,肩头铁甲上落下积雪,跪地求情:“高元帅不可杀,高元帅并未盗减粮赐!”
一时间,整个潼关城墙上所有士兵都拄着长枪跪了下来,高呼元帅冤枉,然而边令诚不肯听从,一代名将高仙芝在潼关城头上殒命。
高仙芝被杀后,边令诚感觉自己身边充满了敌意,心中惧怕被暗害,遂命李承光暂时摄领军事,连忙向皇帝上表请求调离潼关回长安。
潼关暂时没有了得力大将镇守,如果安禄山此时强攻,必然能长驱直入,但是这位偷羊贼正忙着称帝呢。
长安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李隆基决定起用在家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命他率令关中新招募的兵勇,以及抽调戍京各卫兵马,包括一部分龙武军,羽林军在内共计二十万人,赴潼关驻守对抗叛军,皇帝等于是将所有宝都押在了他一人身上。
哥舒翰本以重病推辞,但皇帝再三下旨,封赏给他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尚书右仆射,又以他陇右的老部下,田行丘为副,王思礼为马军统领,李承光为步军统领。在皇帝如此的盛情之下,老将只得出马,李隆基亲自给他饯行,并命百官在郊外相送。
插一句题外话,百官相送这是除安禄山和李嗣业外,玄宗朝将领中第三个享受这种待遇的将帅。前两位一个已经兴兵造反,另一个拥兵太重,致使皇帝顾虑太多不敢召他率兵入关中。
哥舒翰率军到达潼关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截获假情报,诬陷他的老对头安思顺暗中款通安禄山。
安思顺与安禄山虽为表兄弟,但立场向来不同,早在安禄山反叛前,安思顺就多次向皇帝上表,指出安禄山图谋不轨,但李隆基没有听信。所以安禄山造反后,李隆基接连杀了安禄山长子与其在长安的亲信几十人,但对安思顺给予信任,命他回京担任户部尚书。今哥舒翰施计诬告安思顺,皇帝本不足信。但哥舒翰执掌关中兵权,皇帝需要依仗他带兵取胜,所以只好同意将安思顺以及其弟安吉贞赐死,亲族流放岭南。
这其中有哥舒翰的心腹将领王思礼暗中谋划,王思礼及陇右将领曾建议哥舒翰细数杨国忠之罪状,上奏请皇帝杀杨国忠,仿效汉时安七国之乱之策。哥舒翰虽然没有这样做,潼关军中的这些传言泄露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
因为哥舒翰新近又冤杀了安思顺,杨国忠心中担忧,遂向皇帝上书,要求招募了一万精兵屯在灞上,由其心腹杜乾运统领,表面是防备叛军,实则是在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心知肚明,遂上表皇帝将这支军队纳入他的统领之中,又设计杀死了杜乾佑。这使得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相互猜疑,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