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对吧,那个要研究微型可控核聚变的新生。”
“我擦,真的假的,听说申请报告都交到李教授手上了,看起来陈同学有点东西啊。”
“哇,学弟好棒棒!”
几个女生尖叫起来。
还有人低语嘲讽道:
“无语,不知道激动什么。”
“呵呵,跳梁小丑罢了。”
“切,有什么厉害的根本就是哗众取宠,就以他能和我们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便可看出他是什么水平了。还研究可控核聚变,那我还说我要研究戴森球呢。”
陈渊看了那个讽刺他的学生一眼,颇为认真道:“同学,戴森球目前很难实现,并且这项科技也很鸡肋。但你以后如果真的想往这方向研究的话,那么理论上的发展技术你需要先从电磁学开始掌握,再到电磁矩阵、太阳能收集、光子变频、太阳帆轨道系统、高强度轻质结构、射线接收站、垂直发射井……”
“如果你能完全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上,那么你也只能勉强做出戴森云。”
陈渊说出一连串技术名词,最后还泼了盆冷水,这让那个学生大眼瞪小眼,感觉智商被人随意践踏了。
想反驳什么,可他压根听不懂这些。
只得悻悻闭嘴。
下了晚自习,陈渊便继续泡在了图书馆,找了一圈发现涉及光致发光的图书并不多,在网上也没有过于专业的资料。
“不行啊,早知道就上个好点的大学了,也不至于图书馆里没有自己想看的书。”陈渊有些发愁,这要是上的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那相关书籍还不随他看?
不过这也没办法,核聚变这块更偏向的还是对声致发光现象的研究,国内对光致发光现象研究的专家学者本身也不多,就别说相关的书籍了。
而在他这边还发愁时,中科院那边赶来的人已经叩响了李海的办公室。
“老潘,你终于来了,这是申请报告的文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面。”李海知道潘江专程赶来就是想亲眼见一见报告后续内容,所以没用寒暄废话,直接将厚厚一沓文件递给了他。
这次中科院来人并非只有潘江,同行的还有一位带着眼镜的老者,但因为专注于报告文件,所以还没来得及介绍身份。
但李海认得对方,是原子能物理领域的大佬,多次被国家提名中科院院士,用不了几年就能上了。
两人紧握着报告,打开并且阅读起来,里面的内容详细说明了开展微型核聚变反应的过程,从理论上的技术走向,以及实践材料的应用,再到关于反应堆的涉及都做出详细解释。
其中还包括了中子反射层、反应调节系统、冷却系统等诸多细节的注意事项。并为此开展了相关的数学验证模型。
这些正是潘江此行希望看到的。
完完本本看完这些,潘江震惊地不断用手臂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身边同行那人也是一脸愕然。
“虽然报告里仅仅是对微型聚变反应的测试,可相关推演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错误,理论的论证也非常充足,假如微型核反应测试能够成功,就意味着可以将其扩大应用,并作手建造聚变核电站了!”潘江站在专业角度肯定道。
李海也是一脸惊喜,“真的是这样?”
“真的!”
“现在我需要立即验证报告所提供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只要模型能够顺利验证,那么就可以马上开展相关实践!”潘江激动道。
李海激动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太好了。那提交这份报告的同学确实不简单。”接着李海把当时在聚变测试观察中陈渊是如何预测聚变堆会失败,又是如何发现失败原因过程给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这也让二老顿感惊讶,
这时身边那位大佬说道:“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见一见报告的提交作者!”
“对,没错!”潘江也想见一见这个天才学生本人。
李海当下就给陈渊打去了电话。
接到电话后,陈渊也知道中科院那边来人了,李海特意强调这关系到后续能否顺利开展微型核反应测试。对于这个机会陈渊不会放过,直接从图书馆飞奔到了办公楼。Μ.
“咚咚。”
“他来了。”
叩响房门,传来李海激动的声音,“请进。”
当陈渊推开门后,入眼便看到办公室里的三人,他的目光掠过潘江的肩膀,落在了那位带着眼镜的教授身上。
几乎是脱口而出,呆滞道:“老师……”
眼前这个带着眼镜,短发中掺杂着些许白发的老者正是前世陈渊的恩师黄德海。
黄德海主要从事磁约束领域的技术研究,当时在中联防御系统成立后他所带领的团队就一直在研究托克马克装置,并在后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什么说黄德海是他的恩师,
当时陈渊刚刚从大学毕业,那时因为黑洞末日预警,全世界的企业、包括世界经济和社会运转基础岗位开始停摆,同时大量应届生无处可去。
并且社会上原本那些从事最低端工作的人开始大量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