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之死,被后世称为一个非常奇妙的转折点。
因为两个在后世上都留下了诸多传唱的人,就因为此人,在兖州留下了不可逆转的仇恨。
后世在讨论焦曹二人的时候。
总是会谈论到曹操的那篇檄文。
但那篇檄文毕竟只是宣传政治手段。
而后世的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导致二人势如水火,并且老死不相往来的最终原因。
就是因为在夏侯惇已然被截住去路之后。
焦杰的行为。
杀夏侯惇,灭夏侯惇麾下全部主力。
然后用夏侯惇先锋麾下的人头,在汶阳城前砌了一座京观!
纵观历史,焦杰并非暴虐之人。
但是他就是在自己顺利的一生中,在最开始面对曹操的当口,犯下了如此“暴虐”的罪行。
而且只此一例,在未来的诸多战争之中。
焦杰再没做过。
反倒是曹操开始了自己残酷的一生,屠城数次。
这也是后世一直在探究原因的地方。
但是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之中,还是有历史学家发现了一些规律。
只是这些历史的证据所证明的……是在当时,焦杰麾下对于焦杰此行的不理解。
除了黄忠。
他只是听命行事。
这更令人震惊。
但历史毕竟不可考了。
没有人知道。
在焦杰筑京观的的背后的含义,不深刻,甚至显得有些浅薄。
甚至浅薄的令人发指。
——他要逼着曹操发疯。
只是在历史的模板里面,没有人会去想到这一点。
因为当时的焦杰与曹操相比,曹操除了名声,在焦杰面前没有更多的底牌了。
以强凛弱。
焦杰就是做了。
而且做得令人大跌眼镜。
……
曹营之中,曹操面色淡漠的在地图上不断的将一块又一块的地方圈起来。
那里是兖州的一大圈地盘。
在焦杰在兖州的统治区域之中。
曹操的兵力蓄势,形成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拳头。
曹军麾下兵马异常严肃。
寒风飒沓,帐外,兵力集结。
曹操一面往东郡开始调兵,将预备役全数调来前线。
一面将手书送往冀州,向着袁绍陈述焦杰的恶劣行径。
一面起草弹劾之书,送入长安朝廷,怒斥焦杰狼子野心。
同时,曹操麾下大军尽起,围住汶阳,与焦杰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
这场战争中,曹操也罢,焦杰也罢,都遭遇了许多的外部因素,但两军对垒的主线,却一直未曾改变。
直到半年后的一场战事。
这场战争才由一方的溃败而终结。
但这场战争对于整个中原格局的影响,却是真真切切值得大书特书的。
……
初平二年,腊月二十四。
曹操麾下将领夏侯渊率领麾下兵马四千人,出现在汶阳西城门处。
焦杰对此早有准备。
而夏侯渊于阵前悍不畏死。
以强取汶阳为最终目标。
号为先登。
曹军精锐,与青州麾下兵马主力的厮杀,开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