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毛蛋哥吃得那么香,他们都好想吃呀。
孩子们咽着口水,黑溜溜的眼珠子像一颗颗黑宝石,亮汪汪的。
方才那孩子问:“木头哥,你这包子哪儿买的?”
一会放学了,他要买十个!
“我姐做的!”木头回答道:“小鱼儿,既然你喜欢我就送一个给你!我家过几日才卖叉烧包,日后你还想吃就去巷子口买!”
木头塞了一个包子给小鱼儿,剩下一个塞进了自己的嘴里。
“谢谢木头哥。”
其实小鱼儿并不叫小鱼儿,他大名叫余哲胤。
这是这些字笔画太多,木头认不全,就叫他小鱼儿了。
慢慢的,小鱼儿就变成了余哲胤的外号。
小鱼儿拿了包子,欣喜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吃了起来。
哇!好好吃!里面的肉好香!
有的孩子还请求:“小鱼儿,你给我咬一口呗!”
小鱼儿护食:“不!你们自己去买!”
能闻到包子味儿却尝不到,给那些孩子急得,就差跺脚了。
只好在心中期盼,木头的姐姐快点来镇上卖叉烧包子吧。
他们一定第一时间去买!
叉烧包六文钱一个,这个价格是何小晶定的。
她这么费心思造窑,烤叉烧,做包子。
叉烧包的味道还是顶好的,比普通肉包贵一倍,也不是不合理。
梅肉一斤三十文,做出来的馅料能填三十个包子。
粗面粉八文一斤,能做十个包子,三十个包子需要二十四文钱的面粉。
算下来,一个叉烧包的成本不到两文,加上一文的人工费,每个包子净赚三文钱。
其实再细算,造窑钱,木推车的钱,腌制梅肉的酱料钱......
七七八八的有很多成本都没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