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对党籍中人,言之刺刺不休,与其他方面人物相比,记述不均,因之是非亦难得其平。</p>
为补《明史》记述之不足,后人陆续有些补编之作。如刘廷燮的《建文逊国之际月表》。黄大华的《明宰辅考略》和《明七卿考略》,吴廷燮的《明督抚年表》,傅以礼的《残明宰辅年表》和《残明大统历》等,都收在《二十五史补编》中。</p>
乾隆四十二年,清朝继改修《明史》本纪后,又以于敏中、钱汝为等为总裁,考证明史,但未刊行。光绪时,户部侍郎王颂蔚入值军机,得见考证明史之稿本、正本和进呈本,已多残缺不全。王颂蔚将其整理汇编,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民国五年收入《嘉业堂丛书》。现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铅印出版。</p>
至於《明史》所不及见者,可参考《明实录》、夏燮《明通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谈迁《国榷》、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张岱《石匮书》及《石匮书後集》、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温睿临《南疆逸史》、徐鼒《小腆纪年》、《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查继佐《罪惟录》、刘湘客《行在阳秋》、蒋臣《桐变日录》、瞿昌文《粤行纪事》、全祖望《鲒埼亭集》等。又如焦竑的《国朝献徵录》,受到万斯同的高度评价:「搜采最广,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传。……可备国史之采择者,惟此而已。」乾隆年间,以于敏中、钱汝为等主编《明史考证》,多据《国朝献徵录》参校《明史》,但未刊行。光绪年间,王颂蔚得见《明史考证》残本,再整理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p>
明史目录</p>
本纪</p>
卷1本纪第1太祖一卷3本纪第3太祖三</p>
卷4本纪第4恭闵帝</p>
卷5本纪第5成祖一卷7本纪第7成祖三</p>
卷8本纪第8仁宗</p>
卷9本纪第9宣宗</p>
卷10本纪第10英宗前纪</p>
卷11本纪第11景帝</p>
卷12本纪第12英宗后纪</p>
卷13本纪第13宪宗一卷14本纪第14宪宗二</p>
卷15本纪第15孝宗</p>
卷16本纪第16武宗</p>
卷17本纪第17世宗一卷18本纪第18世宗二</p>
卷19本纪第19穆宗</p>
卷20本纪第20神宗一</p>
卷21本纪第21神宗二光宗</p>
卷22本纪第22熹宗</p>
卷23本纪第23庄烈帝一卷24本纪第24庄烈帝二</p>
志</p>
卷25志第1天文一卷27志第3天文三</p>
卷28志第4五行一卷30志第6五行三</p>
卷31志第7历一卷39志第15历九</p>
卷40志第16地理一卷46志第22地理七</p>
卷47志第23礼一卷60志第36礼十四</p>
卷61志第37乐一卷63志第39乐三</p>
卷64志第40仪卫</p>
卷65志第41舆服一卷68志第44舆服四</p>
卷69志第45选举一卷71志第47选举三</p>
卷72志第48职官一卷76志第52职官五</p>
卷77志第53食货一卷82志第58食货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