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不是游戏。
不是打下一块地盘就有产出。
王弘毅打下的每一块地盘,都需要派出官员治理,拿出粮食支持,这样才能一步步将吸血的器官,变成造血的器官。
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人手。
他崛起的时间还是太快了,哪怕他想尽办法寻找人才,但还是不够,只能大幅度依赖降臣和官吏。
官吏的危害王弘毅这种有现代经验的人不是没有看到。
大肆重用降臣也有尾大不掉之患。
最后还是逃不过一个轮回,各种利益集团只是换了一层皮,又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
所以王弘毅停下来了。
一方面是修生养息。
另一方面则是确立各种规章制度,治理内政。
其中,王弘毅主要推的政策有三。
第一个政策是在加大学堂,讲武堂的投入,并加入明经科,培养适合的官吏人才。但不会直接给他们做官,而是先让他们从典吏这些官吏职位做起。
因为大燕朝科举取士,进士一出来就是七品官员,如此厚待,就导致天下读书人一心扑在读书上,十年寒窗,就为一朝金榜题名。但做了官员之后,却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这就导致县里面的大权,是落在了吏员之手。
有道是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
王弘毅吸取这个教训,不取也!
不过这些官吏把持了官府的基层工作,渐渐演变成家族性经营,王弘毅这样做,其实是做了他们奶酪,会激起他们反抗,对此,王弘毅也有相应的措施安抚,就是放开了官吏的晋升渠道,并提拔了几个比较有能力的年轻小吏起来做官。
这才使得王弘毅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下去。
第二个政策是确定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在现实世界,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因为之前都是人头税,也就是丁税。
于以前按人征丁时,他们人数最多,又经常受到来自地主及其他有权有势者的负担转嫁,故其负担远超过按其土地财产应当承纳的比例。而在摊丁以后,按土地或田赋数均摊丁银,这部分农民土地较少,负担自然较前减轻;摊丁后绅衿优免权取消,他们的土地一例摊银,从而负担丁银的土地数量增加,也使得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一些。
像前世王弘毅按惯例征税,但也引起民怨,原因很大就是那些原本该纳多一点税的地主阶级税收少了,而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却被剥削得更重了。
摊丁入亩之后,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第三政策就是官绅一体纳粮政策。
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这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会迫使百姓为了避免纳税,而将土地托付在这些免税官员地主身上,加重人身依附的同时,也会造成国库空虚。
蜀地这种情况还不明显。
但等王弘毅统一全国,发展数十年,这种情况就会变得很严峻。
那时候,如果想对官绅政策下手,受到的阻力就会特别大了。
所以王弘毅未雨绸缪,趁着地盘还小,官僚利益阶级还不是特别强的时候,就定下规章制度来。
等以后打下其他地盘,推行过去,就成定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