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部大门外的马匹已经准备好,罗成带着一些官员站在门外等候。
“你照看好家里,我去前线指挥抗灾。”
“盟主,让我去吧。”罗成请求道。
刘信启常年在外,这次回来没几天又要出去,罗成有些于心不忍。
“不用,这次不是去打仗,没有什么危险,我去比较好指挥。”刘信启摆了摆手,拒绝了罗成的建议。
罗成毕竟只是政务院的部长,指挥另两个院的官员不好使,军队更是指挥不动。
而此次抗灾,军队和公安部的作用会很重要。
快马加鞭,换马不换人,基本不休息。刘信启用了两天时间,跨过了一千两百多里的路程,来到了大名府。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去年拖欠鬻男女,今岁科征向谁说。
官曹醉卧闻不闻,叹息回头望京阙。”
刘信启看到路边田地中的惨相,忍不住吟出了这首明代的《飞蝗》
“盟主,没这么惨吧,蝗灾一开始,我就按照盟里的安排进行救灾了。”武南在旁边冷汗直流。
若是自己治下的大名府出现了卖儿卖女的惨烈景象,估计不用刘信启,监察部和军法部就能扒了自己的皮。
而且《百信旬报》里已经通告过,若是真的发生蝗灾,兴汉盟会免去受灾区域百姓的夏税,根本不存在“今岁科征向谁说”。
“我是看到这些被蝗虫啃食一空的田地,想到了兴汉盟境域之外的百姓,有感而发,你不用在意。”刘信启很尴尬,他虽然脑子好使,但是吟诗作对靠的是灵感,他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吟了一首《飞蝗》,除了前两句的一部分,其他都很不应景。
眼前除了被啃食一空的田地,百姓并没有“田中泪垂血”,而是在使用各种工具捕蝗。
大人小孩齐上阵,一番热闹景象。
有小孩在田边升起火堆,正在烤幼虫,烤熟一串就给旁边的弟弟妹妹吃。
“盟主好才情,这首诗还真的跟河北西路的景象差不多,最近第十旅有一半的将士都被派往边境收拢流民了。”武南回道。
“已经有流民了?”刘信启不敢相信。
蝗灾刚起,百姓家中总有一些存粮,应该不会这么快就有流民。
“跟着蝗灾一起过来的,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一点存粮都没有,看到今年的夏收无望,直接就抛弃家园奔我们这里来了。”武南介绍道。
兴汉盟收拢流民已经非常有经验,有成熟的流程,刘信启不担心这件事会出什么岔子,没有继续多问。
“估计是之前与金国打仗,被金国和伪齐搜刮的狠了。”刘信启猜测道。
“参谋部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新收复的河北东路、大名府路百姓家中也基本没有存粮。要不是有我们兴汉盟以工代赈、收蝗换粮,估计这些百姓也会成为流民。”武南道。
“哎,乱世啊!”刘信启感叹道。
“我听说,此次蝗灾的规模很大。”武南问道。
“确实很大,黄河流域、淮南诸路、河北诸路基本都受灾了。”刘信启回道。
“那有没有可能,金国没饭吃,再次来打秋谷?”武南猜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