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时核能实验室之所以愿意招聘陈渊并不是因为看重他的能力。
而是因为当时迫在眉睫,上层迫切希望赶快掌握可控核聚变,于是黄德海开始不惜命似的开展了激烈的核能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核泄漏事件,可以说当时进入黄德海的实验室就是等于当炮灰了。
记得当时陈渊同四十个人一起加入了核能实验室,黄德海第一天就告诉了他们会遇到的危险,谁要是不能接受立即可以离开。
那会儿包括陈渊在内只有十个人留下来。
而陈渊被分配到了负责观测核反应过程的小组,当时带领他的前辈正是宋思思。
至于后来的事就很简单了,陈渊在核能实验室里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核能反应时会出现的泄露问题,并得到黄德海的看重。
再之后陈渊跟在黄德海身边又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巨大贡献,职位也越来越高。
只不过在他进入核能实验室的三年后,黄德海因为突发急性白血病逝世了。
也是那时陈渊才知道黄德海一直瞒着众人他被核辐射的这件事。
仅仅是为了不耽误核聚变实验他做出了太多的牺牲。
临死前黄德海将核能实验室托付给了陈渊,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陈渊没有让黄德海失望,在他离世后只用了两年,就让华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大风小说
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前期无数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成绩,他只不过是一个刚好捡到成功果实的幸运儿罢了。
再之后的事就是他穿越前所发生的了……
一切的遗憾都将化为乌有,既然黄德海能再次站在陈渊面前,他就断然不会让前世的事重演。
“你的申请报告我看了,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这真的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黄德海激动的问道。
陈渊不假思索道:“嗯,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黄德海目光流露出赞许,“好啊,好啊,没想到大国能培养出你这样的人才,简直是华夏的幸运!”
潘江拍了拍陈渊肩膀,也是一脸欣慰,“你是个好样的,你的申请报告不管是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挑不出毛病,甚至这比我们中科院近些年来研究的结果都要完美。”
“只不过我好奇的是你的申请报告里所开展的是惯性约束核聚变,这在国际上并不常见。”
要知道目前国内主流的核聚变还是磁约束,也就是托克马克装置。比如东方超环(EAST)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也就说酒花国那边所开展的仿星器装置(Wendelstein7—X)虽和托克马克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也是在利用磁约束。
可以说磁约束是世界主流方式。
至于热核聚变两大分支技术另一个路线——惯性约束核聚变并不被看好。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提到核聚变他首先想到的必然托克马克,再而是磁约束,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了。
只有剩下的部分人群才会了解到仿星器,再一小部分才了解惯性约束。
陈渊又何尝不知道呢。
前世华夏也是利用磁约束掌握的可控核聚变,那个大型托克马克装置还是陈渊亲自参与设计的。
可以说当时托克马克是率先打破了“50年魔咒”的。
但这也让华夏吃了不少血的教训。
陈渊不希望这种事再次发生。
磁约束是陈渊前世掌握的技术,惯性约束是他这一次掌握的技术。
陈渊想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为了让潘江不再多疑,他也是平静的解释道:“我知道您的意思,目前国内对托克马克装置更加成熟,但托卡马克主要的问题是第一壁的材料,如何长时间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实现可自持的核反应,是当下一直未能解决的事。”
“因为我也没办法解决,所以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去攻克这个难题,毕竟我不相信自己会比那些研究这块几十年的前辈们更熟悉。”
“这倒也是。”这话听完,让潘江微微颔首。
其实这个难题很直白,托克马克需要稳定约束1亿度的等离子体,还需要解决产生大量中子问题,托卡马克装置中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虽然不怕高温,却很不稳定。
为了维持强大的约束磁场,需要非常强大的电流,时间长了,线圈就要发热,寿命非常有限,这些都是技术瓶颈。
陈渊不能解决吗?
他当然能解决,甚至他现在就可以写出一篇论文,阐述解决办法。
只不过,依靠当前科技水平来说,那样太过繁琐。远不如开展惯性约束聚变。
就陈渊的了解,磁约束对比惯性约束,前者看上去简单,但非常复杂。后者看上去困难,但攻克核心问题后面就能迎刃而解。
同时也是为了让国家开辟出一条新的核聚变道路,陈渊暂且想隐瞒。
等到惯性约束核聚变正式开展时,陈渊会把前世得知的磁约束技术瓶颈解决办法交给国家。
到时候其他人研究磁约束,自己研究惯性约束,两开花,那不是更好?
他接着说道:“至于我在申请报告里所开展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材料问题不是主要问题,毕竟反应的靶丸非常小,激光核聚变的持续输出,也比托卡马克容易多了。”
他更加详细道:“激光核聚变持续发电有点类似于我们汽车发动机的汽缸技术,一次爆炸产生一段时间动力发电,技术是成熟的,只要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而且过程可控,就可以像内燃机一样循环点火对外做功推动发电机发电。”
“但目前激光核聚变反应能量的输出和转移并没有托卡马克成熟。”
“不过在这块我尚且可以大胆的说一句我能够做出不小的突破。这也是我开展惯性约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