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前,昌光县,今年这里来了一位新知县,年纪轻轻,登科后没过久就外放做官了。
“大人,您上个月吩咐的招募流民,为他们盖房在此定居的事,已经有不少进展了。”县里的主薄前来汇报。
“好,有了人才有其他的,要好好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才算是造福百姓啊。”新知县点头说道。
“大人,张大人!”突然有一人急急忙忙走了进来。
“郝大人,何事如此慌张啊?”知县看着面前焦急的中年人,不慌不忙地缓缓说道。
“我出差才一个月,听说你招募了大量流民,还花了大笔钱财给他们盖房?”来人见知县不急不躁的,更有些焦急地问道。
“不错,现在房都盖的差不多了,我正打算开仓放粮,改善下民生呢。”知县微笑着说道。
“大人,本县的钱粮本来就不充裕,今年本打算兴修水利的,现在钱都花完了,哪还修的起?”此人对知县的行为有些恼怒道。
“兴修水利的事不着急,本县这几年不是风调雨顺的吗?四处流浪的人那么悲惨,得让他们赶紧有个住处才行。县丞大人不是一向以爱民如子被人称颂吗,怎么百姓的住所在你眼中还不如水利重要?”知县一副仁义模样地说道。原来他面前这位郝大人是当地县丞,专门辅佐知县处理政务的。
“流民是很凄惨,可本县百姓的生活同样重要啊。招募流民可以,但总不能把本县百姓交纳的赋税全花在他们身上吧?不兴修水利,将来遭了灾,所有的百姓,包括他们,全都要遭殃的。”郝大人越说越气愤,觉得新知县做决定太不考虑后果。
“住口!流民安置在了本县,以后就是本县百姓了,在他们身上花钱有什么不对?要修水利,本县那么多地主富户,让他们出钱不就是了?”知县也有些怒气地说道,他才刚刚被自己做的事自我感动一番,就被人指出问题所在,现在有些恼羞成怒。
“唉,事情哪有那么简单。”郝大人无奈地叹道,他已经明白和知县争论是没用的了。
这一年,流民们在昌光县生活的很好,有了新家,官府又开仓放了粮,知县也很关心他们,时时前来探望。安下心来,这些流民很快有了下一代。
县丞想要修点水利,求了知县多次,知县终于向地主富人们摊派了开销,他们也很快转嫁给了佃户们。可惜钱很快被知县拿去做善事了,修水利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
二十一年前,知县大人不断地减赋降税,全县百姓都很拥戴,前来定居的人也多了,昌光县一片欣欣向荣之色。
只是当地财政早已入不敷出了,而且知县每次减税,地主们都悄悄地把田租提高了,反正佃户们是一定要尽量搜刮的。
只有县丞特别忧虑。
这一年的新生儿也不少。
二十年前,昌光县的财政终于有些撑不住了,不过知县大人很有背景,从邻县借了些钱粮来,歌照唱,舞照跳。
知县这三年做了不少的善事,在当地的名望很好。
县丞也很关心百姓们,经常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可惜他看重的水利、城防、治安、教化等等,一概没被知县重视。
十九年前,齐国有了旱灾,昌光县也在灾区之列。
很多田地颗粒无收,当地百姓衣食难保,朝廷恩准免了当地赋税,地主们也勉强减了一点租,都快降回知县刚来时的水平了。